案例:

45岁的杨森有家族遗传性糖尿病,加上无节制的饮食丶抽烟丶喝酒及缺乏运动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以致“三高”很快就找上门,他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

向来自觉记忆力比别人强的杨森最近却老是丢三忘四,有记忆力衰退现像。他以为是熬夜疲劳所致,但是即使有足够的休息,也不见情况改善,而且还出现没什么方向和时间感丶情绪时好时坏的症状。

家人都感觉杨森越来越不对劲,想要建议他去看医生,但是又不确定是什么问题丶该挂哪一科。眼见杨森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杨家上下都感到非常懊恼。

发病时毫无症状

“无症状中风(silent stroke)又称‘无声中风’,故名思义是发病时毫无症状,有别于典型急性脑中风,难以被察觉。全球约有10%年龄介于40至50岁的中年人患有无症状中风。

常见的急性脑中风有80%是属于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及20%出血性中风(hemorrhagic stroke),这类中风可通过‘FAST’口诀辨识,即病人出现脸部下垂(Face drooping)丶手脚无力(Arm weakness)丶说话含糊(Speech difficulties)的症状时,就要记下时间(Time)并尽快送院治疗。

急性中风患者如果能够及时在病发后黄金4.5小时内抢救,其中30%患者有望复原。

无症状中风却不如急性中风般有迹可寻,患者往往是在没有察觉任何不妥或未能及时就诊而病情恶化。

通常,无症状中风者会出现思考或记忆力衰退的问题。研究指出,如果没有被发现或病情持续恶化,病人在4.3年后会有急性中风或6年后有失智症的风险。

影响微小血管 靠MRI揪出病变位

为什么无症状中风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士?主要的风险因素是“三高”(高血糖丶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或称代谢症候群及心房颤动所致。当然,肥胖和抽烟也是风险因素之一。

典型的急性中风受影响的主要是大血管,而无症状中风受影响的是脑微小血管,造成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所致。

无症状中风来得“无声无息”,除非接受磁力共振造影(MRI)检验,否则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病。

由于MRI检验不便宜,并非人人都可负担,所以要预防患上无症状中风,就要从治疗风险因素,即改善“三高”和生活习惯着手。

棕榈生育三烯酚 保护脑神经

除了控制“三高”或改善代谢症候群,一般人也可以通过神经保护治疗(neuro protection therapy)来预防无症状中风的发生,而棕榈生育三烯酚(palm tocotrienols)是其中一种获证实有助保护脑神经的成分。

目前医学暂时未找到可抑制脑白质病变或恶化的方法,所以治疗还是以控制“三高”等降低风险因素为主。

一项在马来西亚涉及121人为期两年的实验显示,实验第一年其中62人接受口服棕榈生育三烯酚的神经保护治疗后,脑白质病变没有恶化的现象,另59人接受安慰剂的受试者被发现比神经保护治疗组有7倍更高的脑白质病变恶化。

安慰剂组的病情在实验第二年持续恶化,反而神经保护治疗组的病情则保持不变。这项实验结果曾刊登在美国医学权威杂志《中风》(Stroke)。

既然持续的神经保护治疗可达到病情无恶化的疗效,因此病人接受控制“三高”药物或治疗之余,也可以继续服用棕榈生育三烯酚来获得更好的预防疗效。口服棕榈生育三烯酚建议剂量是200毫克,每天两次。

轻度认知障碍 中风前兆

虽说无症状中风几乎没有症状可察觉,但是只要仔细观察,或可从患者有轻度认知障碍的症状发现患病。

无症状中风病人智力受损多年才会患上失智症,而轻度认知障碍是其中一种患病的前兆。

此外,还有一些轻微症状如平衡困难丶失禁丶情绪病丶对一些事物失去兴趣丶容易疲倦等,会被误以为是其他疾病或心理问题所致,而忽略了无症状中风的可能风险。

很多时候,病人被发现患上失智症后,追查下去才发现是无症状中风所致。”

中风2问:代谢症候群最爱大肚腩

问1: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代谢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患者?

答: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代谢症候群的定义是“大肚腩”加其中2项风险因素。亚洲男性腰围90公分或以上者及女性腰围80公分或以上者被视为“大肚腩”。

风险因素:

1. 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偏高(1.7mmol/L或以上)
2.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较低
男性1.03mmol/L或以上丶女性1.29mmol/L或以上。
3. 血糖较高
空腹血糖(FPG)5.6mmol/L或以上。
4. 血压较高
收缩压130mmHg或以上及舒张压85mmHg或以上。

问2:一般人可以通过口服棕榈生育三烯酚预防无症状中风吗?

答:普通人的建议剂量是每天1次200毫克。除了预防无症状中风,棕榈生育三烯酚也是一种维生素E或脂肪营养,对肝脏丶皮肤丶子宫等有特定的疗效。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丶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医识力.笔录:包素菡.2018.11.21

Disclaimer: The statements in the above article have not been evaluated by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hey are not intended to diagnose, treat, cure or prevent any disease.

crackthunder.com

fullwarezcracks.com

techiedownloads.com

usecrack.com

imagerocket.net

techbytecode.com

pspdev.org

takwin.info